吉翔网-今日生肖运势和测姻缘生辰八字老黄历分析

大象生活在哪里(大象生活在哪里用英语怎么说)

菱宸 人围观

河南简称“豫”

“豫”字,大家都很熟悉吧,河南的简称便是“豫”,有没有想过为啥河南的简称会是这个字呢?

有小伙伴会说,因为古代中国分九州,其中就有豫州,像刘备就当过豫州牧,而豫州的大部分地盘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所以简称“豫”。

那你知道豫州又是怎么来的吗?

豫字在象形文字中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而豫字的本义就是较大的象,我们自然可以联想到以此命名的一个地方,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盛产大象。

“河南象”

我们都知道,亚洲象主要存在于东南亚、南亚这些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而中国的大象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等极少数地区,因为大象需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去年西双版纳的大象北迁就曾在网上引起一番热度,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发生大象北迁事件,而大象北迁到了冬天,一旦没能及时返回栖息地,很可能会冻死饿死在北方。

那么河南怎么也和温暖湿润不沾边啊,大象是怎么生活在北方的呢?

我们再回到历史维度,几千年前的华夏文明主要诞生在中原地区,尤其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人丁兴旺文明兴起,三皇五帝至夏商,中原地区的主要指的就是豫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的八大古都一半在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这恰恰也印证了当时豫地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农耕文明的生存发展。

而在历史上,大象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多个地区,其中河南便是其中之一。

在殷商时期的墓葬中就发现了许多跟大象有关的物品,甚至大象遗骨。

安阳殷墟出土的玉象

《吕氏春秋》明确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如文献所记载,商朝还专门训练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大象军团,最后兵败于周武王,被赶到了江南地区。要知道殷商的领土主要就是在河南地区,殷都在河南商丘,所以在商朝的时候大象大量生活在河南地区。

不过到了周朝,大象便开始逐渐消失在了北方地区。

题外话:中原人民的后代都听说过大象,但都没有见过真实的模样了,所以就诞生了“想象”一词。

为啥大象没了呢,因为商朝末年全球气候大降温,作为内陆地区的河南从曾经的亚热带气候变成了温带气候,降水量大幅减少,大象自然往南迁移了。

所以商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导致的粮荒。

竺可桢先生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在《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发表过一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候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竺先生将近五千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1100年,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

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 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 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

三、方志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

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 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

温度变化图

我们可以大致看到气候变化对应的王朝更迭。

严寒中商朝灭亡

上文提到商末周初的大降温,导致河南象的消失,而周朝前期温暖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又再次寒冷,《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水,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年。《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时期的寒冷。

我们都知道黄河每年会有结冰,但如果连长江都会结冰,那得寒冷到什么程度,这样恶劣的环境,大象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

这之后的春秋和战国气候开始变得温暖,那时候的山东地区是可以一年两熟的。说明当时中国的气候比现在还要暖和得多。

温暖中汉朝兴盛

再往后秦汉气候依然温和这奠定了汉朝兴盛的基础,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作《史记》,其中《货殖列传》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按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史记》记载的这些作物的分布地区均比现在要靠北得多。

驭象

寒冷中东汉灭亡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气温再次下降,再加上东汉吏治腐化,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频发,帝国崩溃进入三国时代。史书记载,当时曹丕有一次搞军事演习,结果碰上淮河冰封只好终止,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淮河冰冻,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冷。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气温处于低点,那时候南京常年建有冰房用于储存东西,可想而知当时候的南京有多冷。

温暖中隋唐盛世

隋唐盛世来临,当时的气候也是进入了温暖的时期,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所以唐朝的盛世很大程度上有气候的加成。

武宗李瀍在位时(公元841一847年),宫中还种植柑桔,有一次桔树结果,武宗叫太监赏赐大臣每人三个桔子。可见从八世纪初到九世纪中期,长安可种柑桔并能结果实。

橘子结果对温度有要求

寒冷中两宋灭亡

时间越过五代十国到了北宋,这时候气温开始下降,著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苏轼咏杏花诗有“ 关中幸无梅, 赖汝充鼎和”。

到了十二世纪,气温达到了最低点,金人战胜辽人,南下在北京建都,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公元1111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拥有2250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通车。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被派遣到金朝,他在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阳历10月20日)到北京,当时西山遍地皆雪,他赋诗纪念。10月份北京就进入寒冬了,对比可知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许多。

之后经过短暂的温暖后,气温再次下降,公元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人可在冰上走,橘尽冻死。十二三世纪南宋的寒冷期,似乎预见欧洲将要在下一二个世纪出现寒冷。

湖面冰封

寒冷中元朝灭亡

气温还在持续的下降之中,元朝的建立并没有统治太久,元末的农民大起义,正经草根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寒冷中明朝灭亡

经历明朝前中期气温的短暂回升后,气温迅速下降并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最寒冷期间就是在十七世纪。

特别以公元1650一1700年为最冷。例如唐朝以来每年向政府进贡的江西省橘园和柑园,在公元1654和1676年的两次寒潮中,完全毁灭了(叶梦珠编:《阅世编》,载叶静渊《中国农学遗产选集》上编45页,四类第十四种“柑桔”)。在这五十年期间,太湖、汉水和淮河均结冰四次,洞庭湖也结冰三次。鄱阳湖面积广大,位置靠南,也曾经结了冰。我国的热带地区,在这半个世纪中,雪冰也极为频繁。

明末的严寒中,雄踞东北的清军虎视眈眈,而寒冷之后又是大旱,明朝终于在内忧外患中倒下了。

寒冷中清朝坚挺了五十年

气温回升后再次小幅降温是清末19世纪,本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倒下的清朝,借助洋人的力量又延续了五十年的寿命。

综合气候历史的变迁,对于大陆国家来说,气候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国运。

冰雪宫城

温差的影响

那么有小伙伴要问了,就两三度的温差,为什么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这么大呢?

因为海洋会调节温度变化,全球平均温度降低1摄氏度,内陆地区甚至可能变化十几度,所以沿海城市冬暖夏凉,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文提到的气候变化对于动植物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每下降1摄氏度,降水量会下降100mm,北方400mm是农耕的底线,100mm往往意味着很多土地无法正常耕种,所以大寒之后必有大旱,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欲望需求其实很低,能有饱饭吃就知足了,但一旦出现大饥荒就必然导致动乱,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同样没有饭吃,就会被迫南下劫掠,这也是为何气候会直接影响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气候趋势

如今的气候正处在上升期,这意味着降水线会持续往北推移,去年800毫米降水线已经突破了秦岭一线,多地的降水量远超往年,甚至内陆城市出现洪灾。

现在再看西双版纳大象北迁,你还会觉得奇怪吗?

这又预示着什么?

荒漠有了足够的降水还会是荒漠吗?这意味着中国的荒漠在国家治理的同时会逐步减少,可以想象一下,千年之前汉唐时期的西域、吐蕃是怎样的繁荣,未来的西藏、新疆、甘肃、内蒙以及河套等地区将可能重现生机,这其中又将蕴含着怎样巨大的发展机遇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期分享到此结束,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